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正文

I-PACE如何为“豹力美学”注入电动新风尚

来源:新民网     编辑:捷升     2018-05-11 15:15 | |

  捷豹首款豪华纯电轿跑SUV I-PACE自北京车展上市以来,便倍受瞩目,该车不仅集环保、智能、安全于一身,更拥有跑车级的性能、先进的人工智能科技和极高的实用性,是捷豹产品家族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车型。I-PACE的诞生凝结着从设计到生产过程中,捷豹团队的智慧和汗水,其背后更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。


  从零开始,打造前瞻性设计

  面对设计捷豹历史上首款纯电动SUV车型,捷豹全球设计总监严凯伦(Ian Callum)及其团队迎接了挑战。由于没有传统燃油发动机对车身布局的限制,车身造型的构思以及车内空间布局更具发挥空间。严凯伦(Ian Callum)在勾勒I-PACE草图之初,便提出前瞻设想:座椅位置更加靠近前轮,前部腰线流畅、后部腰线凌厉整洁。历经四年,最终I-PACE以“座舱前移”开创了捷豹全新设计语言,并实现惊艳的车身曲面、充满爆发力的尾部,同时承袭捷豹标志性的进气格栅和高辨识度的日间行车灯等亮点。值得一提的是,量产版本车型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最初概念车的构想,将革命性设计付诸现实。

  对于捷豹I-PACE这款纯电动汽车而言,电池的设计至关重要。电池组团队在实验室中夜以继日的付出,正是为了在保障捷豹I-PACE优异电力性能的同时,又能遵循设计团队的创新理念。得益于领先的电池组,辅以与之配备的控制、冷却等系统,捷豹I-PACE实现了高达500公里的续航里程,并提供快速充电功能,可在40分钟内完成从0至80%的充电操作。与此同时,为了使I-PACE呈现出原汁原味的捷豹“豹力美学”驾驭风范,工程师将电池组平铺放置在车辆前后轴的中间位置,使得捷豹I-PACE实现了50:50的平衡前后配重比,带来无与伦比的驾控体验。

  精益求精,升级驾驭体验

  赋予捷豹I-PACE出众的空气动力学特性,是研发团队的重要目标之一。利用强大的可视化建模技术,捷豹工程师们于全尺寸风洞中,在260公里/小时的风速下不断对I-PACE原型车的空气动力学表现进行测试并加以优化,其中包括毫米级的细微调整。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研发工作,令捷豹I-PACE的车身实现了低至0.29的风阻系数,不仅带来流畅动感的线条,更进一步提升其续航里程。

  为了实现非凡的空气动力学性能,车辆座舱的静谧性容易受到车身外部噪音的影响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捷豹工程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工作。车辆声学工程团队通过声学摄像机分析原型车的噪音来源,无论是道路噪声、风噪还是电机噪音,都需要尽可能降到最低。与此同时,“几乎静音”也带来另一项挑战:如何为这款车的座舱营造出乐趣十足的驾驶音效。对此,捷豹音效技术专家针对I-PACE的不同速度设计了多种音效。从低吼到咆哮,再到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赛车轰鸣,无不展现捷豹深厚的运动传承,令I-PACE成为“从音效便可辨识其速度”的典型捷豹车型。

  严苛测试,只为非凡性能

  在捷豹的研发团队看来,I-PACE只拥有动听的音效远远不够,还需要刚劲强悍的表现。为此,工程师们将I-PACE原型车带到试验场,进行了高强度的颠簸测试,并通过精密传感器记录各项数据,用以实时精准监测车辆的行驶状态。而这只是“万里长征的第一步”,当车辆重回工程实验室后,还需接受持续整整八周的测试。正是在这种捷豹品牌通用的严苛测试下,I-PACE的耐久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。

  为了保证I-PACE纯正的捷豹赛道血统,测试团队还转战意大利Nardo Ring高速赛道,对新车进行了极限速度下的持续性行驶测试。在这个可供车辆不断接近自身极限的赛道完成测试,并非团队的终极目标。他们还在全球范围内,对I-PACE进行了总计里程长达241万公里的测试,足迹甚至延伸至零下40摄氏度的北极圈内,只为打造出具有非凡性能及卓越品质的电动汽车。

  凭借前瞻性的视野和愿景以及无数研发人员的倾力付出,捷豹豪华纯电轿跑SUV I-PACE最终孕育而生。在捷豹I-PACE身上,赛道基因与纯电驱动完美兼容,它将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驾驶感受与操控体验,并展现出捷豹在智能出行时代的崭新“豹力美学”。

  (新民网出于传递汽车资讯的目的刊登此文,不代表本网观点)

今日热点

网友评论 小提示: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,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
您还能输入300
最新评论 [展开]

新民报系成员|客户端|官方微博|微信矩阵|新民网|广告刊例|战略合作伙伴

新民晚报|新民网|新民周刊|新民晚报社区版

新民晚报数字报|新民晚报ipad版|新民网客户端

关于新民网|联系方式|工作机会|知识产权声明

北大方正|上海音乐厅|中卫普信|东方讲坛|今日头条|钱报网|中国网信网|中国禁毒网|人民日报中央厨房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ICP):沪B2-20110022号|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31120170003|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0909381

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(沪)字第536号|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|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

|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|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|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

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.cn ©2017 All rights reserved